当前位置: 主页 > 生活

芙蓉石二龙吸珠章钮是官印吗

请帮忙鉴定这个印章是不是寿山芙蓉石、印文是不是唐醉石所刻、

这是方福建寿山竹节钮芙蓉石闲章。印章释文是:墨意静有琴声存。印章边款:丁亥三月醉石作。 唐醉石(1885—1969.4),原名源邺,字李侯、蒲佣,号醉龙、醉农、韭园、醉石、醉石山农、印匠、休景斋,湖南长沙人。幼随外祖父谋生于杭州。博古多识,秦汉碑碣一入其目,真伪立判。善画。工书法,篆书得力于两周金石及秦刻石,隶书融会诸汉碑之长,书风静穆古雅。精篆刻,宗秦、汉,受西泠八家影响颇深。存世有《醉石山农印稿》。本印谱共选录有290印,为六十岁前作品。 丁亥年是1947年,如果是唐醉石所作,那么他那时有六十多岁了,那段时间是段空白期,因为他六十岁后不一定留下印稿,那时是否身体健康、是否还创作篆刻作品,有

汉代印章的规格等级

汉印中的“皇后之玺”等;列侯、丞相、太尉、前后左右将军、乡亭侯,将军部属、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“印”,将军所用多称“章”。

东汉后期出现了印文连称“印章”的新款式,如“裨将军印章”,这类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,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,所以又称“急就章”。

汉印以铜为主,其次还有金、银、玉石等材质。印纽分鼻纽、瓦纽、桥纽、龟钮、驼纽等,随着汉代与西域交流的不断加强,也出现了以狮、辟邪等动物形制的印钮。汉代官印制度,对印的材料和钮制都有严格规定。在汉代,龟纽官印与质地关系十分密切。

如汉王、侯等有爵号者、秩比二千石以上者,均用龟纽,王、侯、后及丞相、大将军用金质印,相、中郎将和武猛校尉等用银质印,秩比二千石的“校尉之印”、“奉车都尉”、“驸马都尉”等用铜质印。千石、六百石以下中下级官员用鼻纽铜质印。

但在新莽时期使用铜质龟纽印的秩级要比西汉略低,现今遗存的新莽县宰印不少为龟纽。

从制造方法上看,两汉官印一般为铸造,用的白文(阴文);只有少数急就印或给少数民族的官印,凿而不铸。

寿山芙蓉石的历史

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,都深为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所吸引,要求满族人接受并努力学习汉文化。他们也十分喜欢寿山石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坐像,就是寿山石雕。
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各朝,喜爱寿山石之风更盛,先石也更加讲究。名贵的芙蓉石自然得到清朝皇族的宠爱。康熙帝御宝“御赐朗吟阁宝”即为白芙蓉石所制;雍正帝用的“壶中元”、“和硕怡亲王宝”、“膺天庆”印玺皆为芙蓉石章;乾隆皇帝一生所用的寿山石印章,竟多达百余枚,其中不少是芙蓉石章。
清咸丰十一年,咸丰皇帝临终时立下诏书:立皇太子载淳为太子,派载恒、端华、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,赞襄政务,并规定他御用的“御赏”田黄石印章与“同道堂”芙蓉石印章,作为他“殡天”之后下达诏谕的凭信,“御赏”章作为“印起”,“同道堂”章作为“印讫”,必须同时加盖方为有效。皇帝将“御赏”章赐太子载淳,“同道堂”章交由皇太后保管。载淳于同年七月登基,改年号为“祺祥”,可是只过三个月,西太后慈禧便发动了政变,或杀或贬了几位顾命大臣,将政权连同两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,改年号为“同治”,垂帘听政。这个历史有名的“祺祥政变”的故事,说明了寿山石不仅贵为御用,还参与了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。
从乾隆帝祭天时将田黄石作为供品后,田黄石有了“石王”的美称。有“王”就有“后”。芙蓉石雍容华贵,细腻脂润,而且清朝皇帝将田黄石章与芙蓉石章一起作为下达诏谕的凭信,芙蓉石顺理成为“石后”。
2002年4月,在北京华辰拍卖会上,有一对康熙皇帝御用的芙蓉石印章,估价仅80-100万人民币,成交价却高达390万人民币,创下了芙蓉石章的天价。
这对印章是康熙皇帝晚年的用印,质地温润细腻,平顶浮雕双夔博古钮,雕工精致。
根据《秘殿珠林》卷记载,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,康熙帝自择“戒之在得”四字印文,以纪念在位即将60年。次年5月,康熙帝在避暑山庄命大学士、著名画家张照拟定字体,并由梅玉凤刻成。这对印章常钤於康熙晚年的御笔书画之,《石渠宝笈》中屡有著录。两印的印文也是康熙晚年心境的实录。“戒之在得”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与警惕之心;“七旬清健”则反映了他对晚年身体健康的期待。
康熙去世之后,这对印章和其他康熙生前的用印一起封存於紫禁城内。1900年八国联军侵扰,大多数康熙玺印散失,部分流散欧洲。据了解,这对印章曾於20世纪初出现於法国某拍卖会,后一直秘藏於外国收藏家之手,此次重现于京城,尤显珍贵。

古时候当官的用的印章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?

古时候,又一个非常之广义的词啊~那么就先讲一下官印吧!古籍上讲,印章起源最早就是为了昭显权力,也就是说印章最早就是以官印的身份出现。它可是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的尧、舜时代。

《后汉书·祭祀志》下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。所以综上所述印章先从王开始,然后再流传至各级官吏以行使其职能。

天子用章叫玺,属下大臣就叫印,所以问题就是问大臣之章的材料咯~我从网上整理了一下,就说个大概吧:战国印章大多用铜铸,也有玉刻,但是相对较少,所以官印那时大概是铜印居多(而且官印是国家机构印章的统称,还没有分天子和大臣)。

然后秦朝开始有天子“玺”百官“章”或“印”区分,一般官吏一样用铜质。汉代文武百官印以黄金为材,按官员不等有鱼钮、鼻钮等(就是把手吧)。然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,不过材质出现有镀金镀银印(啧啧啧,不评论~)。唐代后就有更多丰富材料了,包括金银、宝石、翡翠、珊瑚、琥珀、蜜蜡、黄杨、竹根、玉制印章等,宋代印章开始押字(网上好像是签字的意思...)清代的私印变为石章,至于官印尚未了解。(个人推理应该还是金银铜居多),然后民国印章多为石印,更有铁、有机玻璃、橡胶等材质!以西泠印社印章较为名贵。嗯,大概就是这样纸的。

魏晋南北朝的印章有哪些特色?

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,社会出现大动荡,战事频仍,府衙州县几易其手,因而留下来官印较多。既有工艺上的承袭和发展,同时也带有这一时期的政治色彩。

这一时期的印章制度,在治印技艺上尚承袭汉代。印章形制、大小、印材、钮式、印绶、印文,基本上与汉代相同,仍然保留汉印主体风貌并有所演变。

曹魏和西晋时的官印,钮制多为龟钮,将军印也多如此。东晋、十六国、南北朝时期,由于战乱和改朝换代等原因,诸侯各国各自为政,官印钮式的制作没有固定的模式,形态各异。如:鼻钮、蛇钮、骆驼钮、环钮、羊钮、马钮、兔钮、鹿钮、熊钮、罴钮、鱼钮、兽钮、珪钮、螭钮、龙钮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印改变了汉代以铸印为主的制印方法。印质多为金章银印,这一时期以凿印为主,所以魏晋官印多凿印。因此,汉代篆刻表现出来的典雅方正、圆润稳健的铸印风格就很少见了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凿印表现出来的是峻利劲挺,气息和畅,章法布局平整舒展,錾法比较稳健从容,而一些“急就章”风格显得比较草率恣肆,刀法拙劣,无章法可言,而且刻凿的篆体文字多不合“六书”。

这一时期的官印形制也变大,按古制诸侯王也不超过2.3厘米见方,但晋之后官印却在3厘米见方,有的将军印达到3.5厘米见方。

魏晋南北朝私印与汉代私印相比较也有明显的变化。这一时期的私印入印文字,受魏《三体石经》中篆书的影响,把字形拉长,结构上紧下松,每字竖画拉长成细尖,形似悬针。

这一时期出现的印章用字叫作“悬针篆”,这种“悬针篆”与汉代的缪篆那种端庄典雅大相径庭,出现了柔弱纤细、矫揉造作、体势生硬的习气。然而这一习气的出现,可以看出印章文字的线条笔意和印面上大块留白的创作动机。这种印章对后世篆刻艺术创作给予了一定的启示。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